当前位置:中联钢 >> 中联钢视点 >> 正文

【热点追踪】中频炉去了,多出来的废钢怎么办?

2017-01-22 17:44 来源:中联钢
0

去年年底开启的地条钢去产能大幕,在1月10日的钢协理事扩大会议上,更是被政治任务的高度上来,一定要在2017年6月底前彻底清除所有地条钢。虽说文件和政策就那么这几十个字,可是对于钢铁的相关产业来说,是目前所知2017年行业去产能的头等大事儿。今天我也来凑凑热闹,说说地条钢产能以及连带着中频炉、工频炉产能去掉之后(按照《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要求,未来必须全面取缔生产“地条钢”的中频炉、工频炉产能。,这多出来的废钢怎么办?往那儿去呀?

去掉全部中频炉,会剩余多少废钢?

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先说说现有中频炉、工频炉的产能和产量规模,因为长期以来这部分钢铁产能生产的大多数产品因为不合规,所以产量数据并未在统计范围之内,所以难有一个公认统一的数量。但从近两个月见诸新闻的数字来看,产能基本上是1亿吨左右(8000万-1亿);而其开关较方便,受行情和政策影响较大,再加上好多企业只在夜间生产等原因,其开工率在40-60%左右相对合理的。那么年产量就是4000-6000万吨;因为中频炉是100%以废钢为原料的,考虑一部分损耗,可以算得:中频炉去掉后将会剩余5000万多吨左右的废钢。

我们也可以从废钢资源流向的角度来对上述的观点提出佐证,根据中国废钢应用协会的李树斌先生的说法:按照钢铁积蓄量与废钢的折算比例2%~3%、我国的钢产量8亿吨计算,每年废钢的产生量约为1.6亿吨。从流向上看,其中约8000万吨废钢被用于炼钢生产,1000万吨~1500万吨被用于铸造,剩余6500万吨则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到一些不规范的冶炼企业,用于生产地条钢。

这部分多出来的废钢怎么办?自己不能用,就让别人用

1、被其它的合规的电炉炼消耗掉(增加产量或提高单耗)

2、被铸造行业用掉(增加产量);

3、被转炉炼钢消化掉(增加产量或提高单耗)

选项一:单耗不变,增加产量:提高粗钢的总产量或提高电炉(电弧炉)炼钢的比例

从总量上看,2016年度粗钢产量80837万吨,在当前去产能,调结构,宏观经济L型长期趋势等多种因素都很清晰的说明,近几年粗钢产量极可能少于2016年8亿吨,而不会有所增加。

从结构变化上来看,根据工信部公布的合规电炉产能共有9000万吨,如果考虑新增和合规名单以外的部分,可能全部的合规电炉产能应该有1亿吨;而按照2015年钢协年鉴的电炉产量数据推算:2016年的电弧炉粗钢产量约为5500-6500万吨,如果让这些合规产能全部消化这些多余的废钢资源,按照现在的工艺单耗就需要增加5000万吨的产量,同时转炉炼钢相应减少5000万吨。如此大的份额,考虑成本因素和行情原因,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选项二:产量不变,提高单耗,顺应天意和人愿的上策

分析之前我们先看看最近几年我国炼钢废钢铁的单耗数据:

上面这是废钢应用协会统计的全国数据,下面我再来看看钢协统计主要钢铁企业的炼钢单耗数据(2014年数据)

从上述两张表可以看到:当前钢铁企业因为设备原因,或是成本因素,无论转炉还是电炉对于废钢使用都很小,离到“十三五”末,要将废钢比从“十二五”时期的10%提高到20%,争取翻一番。其中,转炉废钢比要达到15%,电炉钢比要恢复到“十一五”末期12%的水平(逐步摆脱电炉转炉化)还有很大的距离。换个角度也就是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随着对生产地条钢的中频炉、工频炉产能的取缔和关闭,废钢的流向进行调整。原来的6000万吨~6500万吨被不规范的小钢厂使用的废钢资源量被调整回来,市场废钢就会随之增加,将会进一步稳定废钢市场价格,提高炼钢使用废钢的积极性。再加上政府以优惠政策以合理的引导,相信这部分原来用于地条钢的废钢资源将会回归合规的炼钢和铸造产能中。

史文飞

【免责声明】:中联钢力求使用信息的准确、信息所述内容及观点的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不会发生相应的变更。此信息仅供客户作为参考,并不构成对客户的直接决策建议,客户不应以此取代自己的独立判断,客户做出的任何决策与中联钢无关。


本信息(报告)版权归中联钢所有,为非公开资料,仅供中联钢客户使用。未经中联钢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传送、发布、复制本报告。中国钢铁联合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报告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相关信息
关闭

欢迎关注

中联钢联合钢铁网

微信公众号

关于我们 | 网络推广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 求贤纳才 | 中联钢动态 | 网站地图
© 2002-2024 Custeel.com.中联钢
版权声明 免责条款 总机:010-57930611 客服:010-57930529 传真:010-82350291
  京ICP证150882号  京ICP备150356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415号